十大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举措(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健全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健全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高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310万辆,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连续三年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下沉,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消费看,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0%、169%、87%,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保有量相对较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实用车型供给不足、销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
为破解这些瓶颈问题、更好满足农村居民使用需求,在广泛调查研究并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在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强化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宣传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11项举措,通过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不断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绿色出行,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堵点、痛点。
在建设环节,重点在公共充电设施与社区充电设施上发力。优先在县乡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场站)、公路沿线服务区(站)等场所配置公共充电设施,并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延伸。
在运营环节,重点是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利用地方专项债券等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增强农村电网支撑保障能力。
在维护环节,重点是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验。完善充电设施运维体系,提升设施可用率和故障处理能力。
“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相关部门将抓紧补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打消在农村地区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
多措并举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在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孟玮介绍,《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产品供应上,考虑到农村地区出行场景与城市有一定差别,鼓励企业针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特点,开发更多经济实用、适销对路的车型,特别是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部分商用产品。
在支持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户籍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县域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消费券等支持。鼓励有关车企和有条件的地方,对淘汰低速电动车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以旧换新奖励。
在推广应用上,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县乡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应用,鼓励有条件地方加大对公交、道路客运、出租汽车、执法、环卫、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支持力度。
在销售服务上,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下沉销售服务网络,引导加快建设联合营业网点、建立配套售后服务体系;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地区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保技术人员,把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与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更好结合起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需求。
在安全监管上,提升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质量安全水平,严格配套供电、集中充电场所安全条件,定期对存量充电桩进行隐患排查。引导农村居民安装使用独立充电桩,提升用电安全水平。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改委将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引导有关方面抢抓机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必须建设高速、智能、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这包括加大网络覆盖力度,提升网络传输速度,构建大数据平台,确保各类数据高效、安全地传输和存储。
2.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传统企业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改造和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发展智能制造,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加强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提升现有员工的数字技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数字经济领域。
4.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例如,制定数据保护法规,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出台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技术标准和安全认证体系,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5. 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产业链上的合作
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整合。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共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发展。
综上所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深化产业链合作等都是关键举措。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可以加速数字经济的普及和成熟,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为了保证网络系统安全,一般采用哪些措施
一、安装杀毒软件二、安装软件助手,如360安全卫士
三、安装防火墙
四、安装硬件检测软件,如鲁大师
五、安装账号保护软件,如360保险箱
维护高校网络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1.
技术上的安全防护措施
目前
,
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身份验证、入侵检测技术、杀毒
技术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内容。针对高校网络来说,应采取一下几点措施:
(
1
)防火墙技术
按照某种规则对互联网和专网,或者对互联网的部分信息交换进监控和
审计
,从而阻止
不希望发生的网络间通信。
它可以有效地将外部网与内网隔离开,
从而保证校网不受到未经
授权的访问者侵入。
(
2
)
VLAN
技术。
VLAN
技术即虚拟局域网技术,其核心是网络分段,按照不同的安全
级别以及不同的应用业务,
将网络进行分断并隔离,
从而实现访问的相互间控制,
可以限制
用户的非法访问。
(
3
)防病毒技术。选择合适的网络杀毒软件,对网络定期进行查毒、杀毒、网络修复
等。与此同时,对杀毒软件要及时升级换代,从而确保其“杀伤力”。
(
4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
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
扩
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
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2.
管理上的安全防护措施
(
1
)网络设备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网络设备进行合理的管理,必定能增加高校网络的
安全性。比如将一些重要的设备尽量进行集中管理,如主干交换机、各种服务器等;对各种
通信线路尽量进行架空、穿线或者深埋,并做好相应的标记;对终端设备实行落实到人,进
行严格管理,如工作站以及其他转接设备等。
(
2
)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此外还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意识培训。安全管理的工作相当复杂,涉及到各院系、部的人员和业务,因此学校必须成立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建立起安全管理分级负责的组织体系。
加强对管理员安全技术和用户
安全意识的培训工作。
(
3
)建立安全实时响应和应急恢复的整体防护。设备坏了可以换,但是数据一旦丢失
或被破坏是很难被修复或恢复的,
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计和弥补的。
因此,
必须建立
一套完整的数据备分和恢复措施。从而确保网络发生故障或瘫痪后数据丢失、不损坏。
(
4
)完善相关的
法律
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安全常识。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新生事
物。它的一些行为都是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上的犯罪十分猖獗。目
前国内外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各高校也制度了一些管理制
度。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宣传,使计算机网络安全常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