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工作不仅能改善河道的水质,还能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这有助于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
河道治理包括哪些内容
河道治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包括:1. 河道清淤:这是治理工作的基础,旨在清除河床上的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的自然流动和排水功能,同时提升水质和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2. 生态护岸建设:通过使用天然材料和生态技术,如植被覆盖和土壤稳定,构建生态型的河岸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增强河岸的防洪能力,还能促进生态平衡。
3. 水质改善:通过控制污染源和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提升河道的水质。这可能涉及处理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以及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
4. 生态补水:在需要时,通过水资源调配增加河道水量,以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5. 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治导、疏浚和护岸等工程。治导工程旨在控制和改造河道,满足行洪和排水的需求;疏浚工程则通过清除河床泥沙和障碍物,增强河道的通航和行洪能力;护岸工程则保护河岸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侵蚀。
河道治理包括哪些内容
其包括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水质改善、生态补水、河道整治工程。1、河道清淤:河道清淤是河道治理的首要任务。通过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垃圾和其他污染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流动和排水功能。清淤工作不仅能改善河道的水质,还能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生态护岸建设:采用自然材料和生态技术,如植被覆盖、土壤稳定和自然斜坡等,建立生态友好的河岸结构。这不仅可以增强河岸的抗洪能力,还能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3、水质改善:通过控制污染源、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等方式,改善河道水质。这可能涉及到对周边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以及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
4、生态补水: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河道的水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这有助于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河道整治工程:这包括治导、疏浚和护岸等工程。治导工程主要是控制和改造河道,使其符合行洪和排水的需要;疏浚工程则是通过挖掘河道中的泥沙和障碍物,提高河道的通航和行洪能力;护岸工程则是保护河岸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侵蚀。
如何治理污染河水的方案
综合方案1、节水:减少河水的抽取
2、减排:治理点源、生活污水,减少污染排放入河
3、增容:河道疏浚、生态工程等,增加河流自净能力
4、稀释:引清水稀释污水
5、面源治理
治理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一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缓解三门峡拦蓄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