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因此,三峡水库对下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影响不大。三峡建坝后在减少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减少洞庭湖淤积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有
(1)建设单位因素。如建设单位即业主使用要求改变而进行设计变更;应提供的施工场地条件不能及时提供或所提供的场地不能满足工程正常需要;不能及时向施工承包单位或材料供应商付款等。(2)勘察设计因素。如勘察资料不准确,特别是地质资料错误或遗漏;设计内容不完善,规范应用不恰当,设计有缺陷或错误;设计对施工的可能性未考虑或考虑不周;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不配套,或出现重大差错等。
来源:www。examda。com
(3)施工技术因素。如施工工艺错误;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不可靠技术的应用等。
(4)自然环境因素。如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处理;洪水、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等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如下:
(一)对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的影响
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 400 米,两岸水平方向约 1~2千米,年均温增加 0.10.2C,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 0.3~1.3C,夏季降低 0.9~1.2C,雾日增加约2天。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对水质的影响
多年平均来水量约为总库容的 11 倍。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水深加大,流速减缓,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改善下泄水质.但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特别是处在库尾重庆段的江水污染形成不少污染带。
建坝后对氮磷等物质有一定拦蓄作用,库区不少支流将成为营养化富集的河流,加剧水质污染,宜加强宣传,提高官员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并采取严厉措施,有效控制污染源,使污染物达标排放,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3.对陆生植物资源及水禽的影响
珍稀植物一般都分布在 300 米高程以上,对它们影响不大,同时已建立珍稀植物园予以保护。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
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将有所增加,种类组成将发生变化;江阔水深,水库养殖水面扩大,支流库滩将成为鱼类新的栖养之地,而且库周被淹没的大量植物和肥沃土地,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是鱼类生存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将有所增加。
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据近年调查,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
6.对植被的影响
由于移民向高处后靠,如果不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要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同时,加大防护林建设。环境容量有限的地区,移民可异地安置或分散外迁。
7.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三峡地区一般高程在 500~2000 米,地貌复杂,灰岩、紫色砂页岩成片出露,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不同的地貌与岩性组合,使三峡地区水土流失形式既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发育,又有岩石裸露、土地退化等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存在,造成水土流失成因和形式的复杂多样,因而,必须注意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
对水土流失治理宜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
(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1.水文情势变化
经三峡水库调节后,下泄的年径流量不变,年入海水量也不变,10 月因水库蓄水、月下泄水量略有减少;1~5 月枯季月下泄水量略有增加,其他各月月径流量基本不变,且上述月径流量的增加和减少,均在天然各月流量变化的幅度之内。因此,三峡水库对下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影响不大。
2.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三峡水库采用汛期降低水位泄洪排沙,汛后蓄水的“蓄清排浑”运行方式能有效地发挥蓄水排沙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水变清,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将产生长距离冲淤变化(出现冲刷和坍岸),可能造成新的险工河段(特别是荆江河段),应予以注意。
3.对平原湖区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工农业生产基地。三峡建坝后在减少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减少洞庭湖淤积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长江径流调节变化,是否会加重平原湖区渍害,影响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问题,尚有不同看法。但不管建不建三峡工程,都要注意排涝除渍,控制地下水位。
4.对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
珍稀水生生物白豚自宜昌至河口分布有 42 个群体,建坝后江心洲或边滩以及大回水域变小,白豚栖息生境受到影响。中华鲜属上溯产卵回游性鱼类,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回游虽受到阻碍但目前仍在坝下江段自然繁殖,同时人工投放鱼苗也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