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因此,三峡水库对下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影响不大。三峡建坝后在减少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减少洞庭湖淤积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酸雨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造成。据统计析白现象可高达36%。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作用于高聚物,通过物理化学过程使其老化。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如下:
(一)对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的影响
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 400 米,两岸水平方向约 1~2千米,年均温增加 0.10.2C,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 0.3~1.3C,夏季降低 0.9~1.2C,雾日增加约2天。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对水质的影响
多年平均来水量约为总库容的 11 倍。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抬高,水深加大,流速减缓,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改善下泄水质.但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特别是处在库尾重庆段的江水污染形成不少污染带。
建坝后对氮磷等物质有一定拦蓄作用,库区不少支流将成为营养化富集的河流,加剧水质污染,宜加强宣传,提高官员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并采取严厉措施,有效控制污染源,使污染物达标排放,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3.对陆生植物资源及水禽的影响
珍稀植物一般都分布在 300 米高程以上,对它们影响不大,同时已建立珍稀植物园予以保护。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
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将有所增加,种类组成将发生变化;江阔水深,水库养殖水面扩大,支流库滩将成为鱼类新的栖养之地,而且库周被淹没的大量植物和肥沃土地,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是鱼类生存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将有所增加。
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据近年调查,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
6.对植被的影响
由于移民向高处后靠,如果不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要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同时,加大防护林建设。环境容量有限的地区,移民可异地安置或分散外迁。
7.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三峡地区一般高程在 500~2000 米,地貌复杂,灰岩、紫色砂页岩成片出露,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不同的地貌与岩性组合,使三峡地区水土流失形式既有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发育,又有岩石裸露、土地退化等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存在,造成水土流失成因和形式的复杂多样,因而,必须注意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
对水土流失治理宜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
(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1.水文情势变化
经三峡水库调节后,下泄的年径流量不变,年入海水量也不变,10 月因水库蓄水、月下泄水量略有减少;1~5 月枯季月下泄水量略有增加,其他各月月径流量基本不变,且上述月径流量的增加和减少,均在天然各月流量变化的幅度之内。因此,三峡水库对下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影响不大。
2.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三峡水库采用汛期降低水位泄洪排沙,汛后蓄水的“蓄清排浑”运行方式能有效地发挥蓄水排沙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水变清,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将产生长距离冲淤变化(出现冲刷和坍岸),可能造成新的险工河段(特别是荆江河段),应予以注意。
3.对平原湖区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工农业生产基地。三峡建坝后在减少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减少洞庭湖淤积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长江径流调节变化,是否会加重平原湖区渍害,影响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问题,尚有不同看法。但不管建不建三峡工程,都要注意排涝除渍,控制地下水位。
4.对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
珍稀水生生物白豚自宜昌至河口分布有 42 个群体,建坝后江心洲或边滩以及大回水域变小,白豚栖息生境受到影响。中华鲜属上溯产卵回游性鱼类,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回游虽受到阻碍但目前仍在坝下江段自然繁殖,同时人工投放鱼苗也已成功。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1、大气污染与酸雨的影响: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酸雨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造成。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溶入水中,使雨水PH值小于5.6。酸雨对建筑物、材料、雕塑、古文物、金属等的腐蚀作用明显,酸雨使材料表面的涂层失去光泽或变质而脱落;使光洁的大理石建筑逐渐变成松软的石膏。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对金属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2、建筑表面析白现象:建筑物表面析白现象,俗称泛碱或起霜。这是建筑物的混凝土、砂浆、砖砌体等表面常发生的现象。据统计析白现象可高达36%。形成原因是:水泥、砂、石子、砖和化学外加剂中可溶性成分被水溶析出,随着水分蒸发逸出,留下物呈白色固体,或留下物与空气中CO2作用生成白色固体。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氢氧化钙等大都是碱性物质。本质原因还是与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相关。但外部环境阴湿、不通风、气温偏高、水源不洁也有重要关系。
3、建筑用高分子材料老化:导致高分子材料老化的因素,主要是光、热、机械力、氧气、水、霉菌及化学物质的作用。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作用于高聚物,通过物理化学过程使其老化。主要老化反应可归纳为键的裂解反应和键的交联反应。裂解反应是大分子键断裂,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使高分子化学物变软,发粘并丧失机械强高;交联反应是大分子与大分子相连接,产生体型结构,使高分子化合物进一步变硬、变脆而丧失弹性。两种反应往往同时并存。
4、金属材料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5、其他影响:江水、海水、污水对江河堤坝的冲刷侵蚀,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的渗析破坏,还有自然灾害的破坏、地震、水涝、龙卷风及台风等自然力破坏。
环境对施工质量有什么影响
涂装环境条件对地坪涂装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涂料本身对涂装环境条件有要求,只有在符合该要求的环境下施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环氧地坪涂料对涂装环境的要求一般如下:
A.无论底漆、中涂漆、还是面漆,如采用胺类固化剂,由于环氧基与胺基反因一般在10度以下很缓慢,5度以下基本不反应(虽采用促进剂之后有点改善,但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涂装环境温度在10度以上时最佳,如低于这个温度,则需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了,并在涂装时引起重视了。而在10度以下的环境中仍有良好干燥表现的多是采用高分子量环氧树脂和异氢酸酯固化剂制作的环氧聚氨酯地坪漆了。
B.在底材表面温度不能满足高于涂装环境露点3度以上这一条件时,一方面底材表面易结露,造成后道涂膜附着力不佳,另一方面,在涂装后,涂膜未干前易结露(有一层水膜),造成表面缺陷。特别是面漆,在此情况下,水汽易与漆中的胺固化剂反应,造成涂膜表面光泽低、发雾、发白、发粘、油点、硬度低等等漆病,大大降低表面装饰效果,严重时造成返工。如何确定涂装环境温湿度能否满足涂装要求呢?可采用露点管理方法,首先用温湿度计测出环境湿温度,根据温湿度查出空气露点,用表面测温仪测出底材表面温度,和查得的露点对照,看底材表面温度是否高于涂装环境露点3度以上。这样即能避免结露引起的涂装质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底材表面温度高于涂装环境露点3度以上这一要求,并不只是涂漆时要求达到,在漆膜基本干燥(表干)前都应如此。
2、另外,地坪涂装要求洁净无尘的涂装环境,在养护期间要求环境密闭等也对工程质量影响很大,这包括施工场所是否有扬尘,在施工场所是否回淋雨等。